四年一度的229,是連續假期中天氣最差的一天,
原本計劃要前往東北角的無耳茶壺山走一走,
再到掛在嘴巴上講了好久的猴硐貓村看一看,
因為少了溫暖的陽光,我們一直猶豫遲疑到十點多才決定出門...
因為時間晚了,今天就跳過無耳茶壺山、直奔貓村吧。
花了一個半鐘頭從臺北市騎車到猴硐,
沿路冷風吹得全身打顫發抖,中途還幾度想取消回頭...
座落在基隆河中上游的這個小山城,
曾經因煤礦事業而繁華,卻也因採礦事業而沒落。
和其它基隆河沿岸的山城一樣,
它們都嘗試透過與歷史人文的連結再起,
但猴硐跳脫了其它山城老街千篇一律的再造框架,
選擇結合當地的街貓生態,找到不同於其它地方的新生命。
火車站後方鄰里民宅為主的貓村範圍並不大、卻別有洞天,
由於貓咪的關係,處處有驚喜。
逛累了、肚子餓了,這裡有些輕食咖啡廳,
或者站前也有以麵食為主的店家。
在基隆河兩岸,則是過去煤礦產業傾頹的房舍遺蹟。
在河的對岸、稍微走遠一點,還有個日據時代留下的侯硐神社遺蹟。
在公私部門與當地居民的合作下,
從猴硐車站、商家、到街道上,處處融入了貓咪的意象,
除了以各式的裝置圖像吸引遊客目光之外,
也設置了許多可愛的告示,引導遊客如何與貓、與當地居民和平共生。
我覺得這條路走得和其它山城老街很不一樣,
在這裡,不會感受到貓咪只是被拿來當招牌、被消費而已,
而能感受到這裡在藉貓咪發展觀光的同時,
也投入了相當的資源、更新了硬體設施,
並導入了對當地居民與外來遊客的環境與生命教育,
嘗試讓這裡的貓咪過得更好。
這不是一個以外來物刻意形塑出來的特色,
而是本著當地原有的生活環境發展而來。
即使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引發爭議,
但我相信這條路是好的。
來到此地的遊客應該要能夠珍惜這一切,
學習如何尊重這裡的居民-包括人與貓、
學習如何協助保持這裡的平衡。
有些人把棄貓或遊客的不配合行為歸咎於為貓村付出、協助貓村發展的那群人,
也許出發點是良善的,但卻把矛頭指錯方向了。
不過,這應該是篇遊記,好像寫得太嚴肅了... XD
留言列表